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六周国旗下讲话—解读清明密码,传承传统文化
本周的晨会下发言由胡节老师发言,演讲主题是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这也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然而,它是如何成为约定成俗的节日了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读“清明节”的文化密码。原来,清明不仅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区别于纯粹的节气,它还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特定的纪念意义。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扫墓俗称上坟,意在祭祀亡者,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旧时,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是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另供奉祭品,主要是美味佳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新潮祭品,如电子产品、香车豪宅、美女佣人等新花样。针对社会上的争议之声不绝于耳,新华网曾发表评论说:祭祀文化是庄重而严肃的,应避免庸俗化,同时应倡导文明祭祀、绿色祭祀。所以应运而生的音乐祭祀、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社区公祭、放飞思念、二维码扫墓等等新型祭祀形式。我认为祭祀的本意是为了缅怀逝者的德行,弘扬先人的品格,只要祭扫的初心不变,追求的仍是精神层面的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庄重而宁静,改变成现代的科学的祭扫方式,也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清明节又叫踏青节,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特地让大家多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郊游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打马球、插柳等都是民间喜爱的有趣活动。清明节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扫墓和踏青本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渐渐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在春风拂煦的清明时节,踏青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样地,人们因利乘便,扫墓之余携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观赏春色,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一抒严冬以来的郁闷心结。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带于头上,倒也其乐融融。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感受春意的欢笑声,确实是一个极富特色的传统节日。
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着华夏子孙,华夏子孙也必定将祖国的民俗文化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