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拒绝洋节,从我做起

发布时间:2018-12-25 查看数0

本周的国旗下发言是——拒绝洋节,从我做起

五千年的斗转星 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

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些“节日”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洋节”,顾名思义,就是西方国家的节日。主要包括:2月14日情人节、4月1日愚人节、10月31日万圣节、12月24日平安夜和25日的圣诞节等。“圣诞节”原本是西方基督教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它是西方国家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这些传播到我国后,人民在对西方圣诞文化了解不多的情况下,曲解了过节的意义,将“平安夜”变成了“狂欢夜”,导致许多不文明的现象发生。

2005年11月24日,韩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将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纳入国家假日体系,这对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手中除夕的爆竹带来了新年的期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在中秋的明月下,将思念织成锦帛。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都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然而仔细想来,任何节日都是根植于民族心理与文化传统的土壤而生长的,外来移植的节日势必带来外来的文化,洋节的背后大多传播的是西洋的宗教文化,中国本土节日的背后传承的大多是儒家文化。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是炎黄的子孙,理应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有民族自己的骄傲和自豪!作为商校学生,让我们一起拒绝文化侵略,用拒绝过“洋节”的实际行动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