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十二周国旗下讲话—传统文化中的坐立行礼仪
本周的晨会由国学社的指导老师胡节发言,演讲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
俗话说“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可见自古以来坐、立、行是人们礼仪生活中的主要动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坐、立、行在今天来看,并非难事。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却涉及到家庭伦理、社会风尚,乃至个人的修养问题。
首先,坐与立代表辈分与伦理。正式场合下一般原则是“尊者坐,卑者立”。尊长坐着,晚辈站着。如果是长辈之间见面,陪同的年轻人应该站着。表示不敢与尊者平起平坐,称为“侍立”。《弟子规》中云:“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所谓“长者立、幼勿坐”,就是作为晚辈要事事想着长辈,处处把长辈放在心里,长辈还站着,晚辈就不应该先坐下。那么。“长者坐,命乃坐”,就是即使长辈坐下了,晚辈也不能跟着坐下,那样有与尊者平起平坐之嫌。一定要等长辈都坐下来,长者发话,你才能坐下。这叫“侍坐”。
其次,站立表示尊敬。大家知道“程门立雪”的典故吗?宋代著名学者杨时某日与游酢去拜见程颐,恰好程颐在“瞑坐”,就是闭目养神。二人遂侍立不去。也就是说他们俩没有找个地方休息,或者下盘棋娱乐娱乐,而是侍立,就像侍奉老师那样,恭恭敬敬地站着。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积雪已经有一尺多深了”。
古人对行走的动作分得很细,对走路的规定主要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交际场合应有不同的走法,其要求较为详细,都在《礼记·曲礼》中,如:“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意思是走路不要显出傲慢的样子,站着不要偏用一脚而歪斜,坐着不要伸开双腿像簸箕,餐饮之际不坐中间,走路之时不占中道,站立之际不堵门中。
反观现在呢?此时立于操场上的各位同学,是否都注重这些礼仪呢?是不是长辈们还站着,你们却都坐下了?长辈给你们倒水,你们还坐在那里,没有站起来表示感谢,与人交流谈话时甚至还翘着二郎腿?其实,这样是很不礼貌的。对比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很明显很多人并没有做到古人的礼仪。
有人说现代人不重视礼仪了。我认为也许并非不重视,可能是不知晓。因为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让人无睱顾及传统的礼仪文化,知道的人越来越少,礼仪也会慢慢失传。针对这个断层现象,南京商业学校在去年举行了成人礼及冠及笄仪式,通过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宣传,给所有同学,甚至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及时了解了古人的传统礼仪。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礼仪,商校人倡议:人人争做传统文明礼仪的传播者,将现代文明和古代文明相结合,贯通古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争做彬彬有礼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