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场盛大的相遇
——财经系14联院思政课“微调查”教学实践掠影与思考
近日来,商校财经系工作群被几段微视频和若干帧画面打破了平静:一些老师诧异地发现自己熟悉的同事出现在学生制作的视频中,她们正认真讲述1950年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事迹,视频里的老师美好而可爱;还有更多的老师意外地欣赏到了由学生配音的1954年的国产电影《春风吹到诺敏河》片段,一起感受当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激情岁月……大家都很好奇,这些微视频都因何而来,为何而生?
其实,走进14联院会计班的思政课课堂,你还会欣赏到同学们自己制作的“那年那兔那些事”、“海棠依旧”、“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同仁堂的故事”、“新中国建立的同学访谈”、“旧四大件和新四大件”等微视频,惊喜不断,精彩纷呈。
事实上,这些微视频都源于财经系14联院会计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任课老师马晶老师的“微调查”教学实践。当同学们刚刚结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949—1956)”的学习时,“微调查”被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马老师要求以微视频的方式调查人们对于1949-1956年间的新中国的认知和感受,微视频的形式多样化,如微电影、微音乐、微故事等,一周后同学们带着自己的微视频亮相了课堂,甚至将作品发给自己喜爱的老师分享,这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本次财经系14联院思政课“微调查”教学实践根源于授课老师对课程教学的深层次思考和探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宏大严肃、理论系统严谨,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课程并建立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就在于能否找到学生和课程之间互动的载体。在当下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并盛行的背景下,我们有条件借助微电影、微音乐、微动画、微配音、微故事等方式进行“微调查”教学,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遥望历史、感悟时代。尤为重要的是,“微调查”相对于较大规模的、严格意义的调查研究,具有“切点微小、有趣灵活、实用性高、见效显著”等特点,能够推动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问题,激发学生高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打造思政理论传播正能量的“新磁场”。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帕克·帕尔默在其著作中《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如此浪漫地界定我们的教学。当我们去思考这种教学实践时,我们不得不感谢每一次教学都汇聚了领导、教师、课程和学生的盛大相遇,这种相遇不仅让教师感知教学的幸福,而且让教师在教学中保持自我完整和自我的认同。
这次“微调查”教学实践能取得广泛的认同和积极的效果,是得益于财经系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授课班级师生的积极参与,相信这种不约而同的相遇最终会形成不可估量的合力达到新的教学高峰。
作者 :马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