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什么?看看这些名校长怎么说?
查看数0导 读
第十一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在上海市大同中学举办,这是长三角地区一年一度的校长“大聚会”,本届论坛主题聚焦“核心素养——校长的思考与实践”,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重庆和广州等地250多名中小学校长参与讨论交流。这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后,全国首场以此为题进行深入讨论的区域性校长论坛。
“核心素养不仅仅是个概念” 近日,一份针对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四个省市,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类学校的330名校长,展开了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调研。结果显示,64.5%的校长认为当前学生缺乏的核心素养是社会责任,紧随其后的是实践创新。而这两项内容在校长们认为的相对重要核心素养中,也占据前两名的位置。 “核心素养”这个词成为近两年已经占据教育流行语排行榜,“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被很多人替换成“培育核心素养,走遍天下都不怕”。 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不仅是一个词,而是要从整体上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转型。”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报告中反复强调“整体”和“体系”两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建构各学科在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师培训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很多人会疑惑核心素养和我们多年来倡导的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对此,尹后庆认为:“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需要对复杂问题作出灵活反应,比如有效的团队沟通、创新思维方式等能力。核心素养是二十一世纪青少年的必备能力,是适合国情的创造性应用。” “核心素养最终要落实到人”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后,很多人都会问:当下中国学生的素养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在第十一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上,有一份针对江浙沪皖四省市的校长调研报告新鲜出炉,调研针对校长对于当前学生的素养状况展开,数据显示,学段越高的校长越认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缺乏,小学校长更认为学生缺乏人文底蕴和国家认同素养。 从素养培育现实情况来看,校长们普遍认为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和国家认同落实较好,但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和社会责任落实不太好。 “首先是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养覆盖中小学各学段的师训课程体系,把学生德育培养和老师的发展结合起来,我们推出了教师‘双证’注册制度。”上海市教委综合改革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郭华分享了上海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经验,除了“绑定”教师外,他还提出形成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利用社会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将社会变为一个“大课堂”。然而,建构科学的评价机制仍然是核心素养培育过程的重点和难点,上海的做法是建立一个基于真实客观的大数据之上的平台,记录和展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培育核心素养要从学生发展的全过程思考” 核心素养的提出最终还是要到学校里“落地生根”,这对学校而言既有挑战,更有机遇。“在两天论坛中,我们聆听了来自长三角最优秀的学界专家和教育一线校长们,围绕核心素养的研究、思考与实践,核心素养已成为我们讨论教育问题新维度。”浙江教育报刊总社社长陈宁一主持论坛闭幕式时总结道。 来自江浙沪皖四省市的8名校长荣获“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称号,作为让核心素养“落地”的先行者,他们与参会嘉宾分享了自己的“秘籍”。殊途同归,8位校长的侧重虽各有千秋,然而共同的一点是他们都是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查漏补缺,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感受校长们的思想精华。
招生电话: 025-86655216 025-83328633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清凉门大街嫩江路36号
版权所有@南京商业学校
苏ICP备15003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