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石砌史诗美丑永恒,烈火涅槃信仰长存。
简介: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首次出版于1831年。故事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通过离奇的情节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黑暗。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竭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该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
主要内容:小说中,道貌岸然的助祭长克洛德对街头跳舞卖艺的吉普姑娘爱斯梅拉达动了淫念,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事件。青年贫诗人果瓦偶然同爱斯梅拉达相遇,并在一系列巧合下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克洛德因无法实现占有爱斯梅拉达的罪恶企图,最后亲手把那可爱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在小说剧情的中后期,巴黎下层社会的好汉们前来营救姑娘,却被敲钟人误以为是官兵来抓爱斯美腊达,拼命抵抗。国王路易十一调兵遣将来攻打圣母院,上下夹击,一场混战中,克洛德把少女劫持出圣母院,威逼她满足其兽欲,遭到拒绝,便把她交给官兵,蹲在圣母院钟楼顶上眼瞅着她被绞死,卡西莫多义愤填膺,怒气冲冲,把抚养他成人的助祭长推了下去,活活摔死,自己则到公墓里面找到少女的尸体,死在她身旁。
启示:1.美与丑的相对性:小说通过外表丑陋的卡西莫多和美丽的艾斯梅拉达的对比,展现了美与丑并非绝对,真正的美在于心灵
2.宗教的矛盾与冲突:小说中的克洛德代表了宗教的黑暗面,他的欲望和信仰之间的冲突揭示了宗教可能带来的道德困境。
3.社会的不公与抗争: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对立和不公,以及底层人民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与抗争。
4.人性的复杂与光辉:无论是卡西莫多的忠诚与牺牲,还是艾斯梅拉达的善良与勇敢,都展示了人性中光明的一面。同时,克洛德的堕落也警示人们欲望的危险。
5.爱情与牺牲:艾斯梅拉达对费比斯的爱情虽然纯真却充满了悲剧色彩,而卡西莫多为了爱斯梅拉达不惜一切,这些情节深化了对爱情主题的表现。
综上所述,《巴黎圣母院》不仅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故事,更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的文学作品。它提醒我们要审视内心的真实,追求正义与美好,并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支持。
供稿人:财经系周丽华
版权所有 © 南京商业学校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清凉门大街嫩江路36号 | TEL:025-86655216/025-83328633 | ICP备案:苏ICP备15003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