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6日上午9:00—12:00,章乐教授带领本组所有成员围绕中央和教育部关于新时代师德规范相关文件和个人论文及项目选题两大方面内容进行了线上交流与学习。
首先,章教授针对《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六个重要文件和法律的进行详细的解读。章教授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已发生很大的改变,对于自身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国家对于教师的师德也日益重视,在这种大背景下出台了系列文件和处理办法。
章教授认为国家重视师德的意义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首先是个人发展的层面,个人一系列的进步、评比、发展都需要师德作为首要指标,比方说:职称的评定、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师德的规范;个人层面的第二点就是自媒体的高曝光导致事件的放大扭曲,特别是教师在一定情境下的言语被媒体扭曲放大、断章取义等,使教师成为受害者。举例:湖南教师发表扬州疫情的言论被自媒体放大扭曲。第三点是教育行业的特殊性与教师的示范性,教育与教是不同的概念,教育是使人向善的,教师作为教育者,一切活动都要向着学生向善目标,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教师的道德标准要高于普通大众的道德标准,教师是一个示范者,师德是对教师的内在要求。
章教授分析了国家重视师德的原因:一是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社会各行各业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人们对高质量教育公平的追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国家发现一些教师碰触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甚至有少部分教师出现了超出做人底线的事情,文件当中提出了对教师言语的一些要求,虽然现实生活中从教师的角度是对学生的恨铁不成钢,但从学生的角度是一种伤害。三是国家推行依法治国,各行各业都需要规范的管理,师德是一个底线规范的制定,明确了教师有哪些事情不能做。四是现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必然对教师会有一定的影响,价值观一旦改变之后,有些主流价值观会与国家不一致,比如说有些老师宣扬了一些拜物、拜金价值观去教育孩子,还有歧视劳动者,不劳而获等。
章教授提出:师德规范的制定背后是有一定站位的,第一个站位就是新时代师德规范既是道德标准,更是政治标准,明确是一个政治标准,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虽然受西方言论自由的影响,但绝不能违反党中央的思想;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第二个站位突出强调了师德的专业性,以往是忽视这点的,教师的师德体现在教师教学的突发事件上,强度遵循教育的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体现教师的专业性,这也是教师区别与其他工作者的地方,教师的专业性还体现在不得歧视、侮辱学生,严禁虐待、伤害学生,现实生活中教师都喜欢行为规范好、成绩好、对教师尊重的孩子,但这并不能体现师德的高尚,师德的高尚体现在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身上,你还能爱他、尊重他。第三个站位是新时代规范不仅是师德理想,更是底线要求,这次的十项准则不仅有正向的表述也有负向的表述,明确了底线和必须要做的,违背了严重的就不能做教师了。第四个站位是这次制定的规范既有标准又有准则,程序上比较规范,体现出国家对师德的重视。
章教授提醒各位教师从教师的角度需要注意四点:一是无论课堂中信息的传递还是网络中信息的转发,很多文章题目感觉挺好,但是文章当中的一些内容却是有问题的,有一些语言是过激或者错误的。二是兼职兼薪的行为,尤其是有偿家教,师德文件中特别强调不能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三是不能忽视教育中语言层面的歧视和侮辱,语言的暴力其实是很伤人的,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现实生活中的隐形分班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侮辱。四是需要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特别是现在处于疫情期间,关注学生的安全是非常需要的,特别要警惕出现2008年的“范跑跑事件”。作为一名教师,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学生的安全。五是师德规范中要求的不接受学生和家长的财务,不参加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等,尤其是毕业班的宴请也特别需要注意。
章教授认为现在的师德规范做得比较好的方面就是教师权利保障的问题,虽然教师受到师德的要求和监督,同时也有一定的维护权利保障。文件从程序公正层面、陈述和申辩角度、要求听证角度、要求复核角度保护教师的自身权益。
章教授还提出:国家出台一个文件也是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师德规范文件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文件当中的一些要求存在模糊性,落地存在困难。比如:不歧视不侮辱学生怎么界定,未来文件还需要完善,还有向学生推荐教辅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知识的薄弱点让学生去买某本教材,这也是比较模糊的地方,另外关于教师收礼的问题,传统文化中是不反对的,现在是不准许的,有些学生是出于情感方面对教师的感谢而送礼,这也是未来需要商讨的地方,另外教师参与毕业班宴请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商议,但现阶段需要按照文件来执行。
同时,章教授针对《中小学惩戒规则(试行)》文件的施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是教育性原则,突出教育的惩戒性,惩戒要有教育性,要使人向善,惩戒要基于教育性。第二是程序的合法性,即使出发点是对的,没有程序都是无效的,条款的细化也体现了合法性。第三是惩罚的慎用性原则,惩罚治标不治本。
随后,各位老师针对师德规范相关文件交流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并对个人近期研究的论文和项目选题内容和章教授进行交流,大家畅所欲言,受益匪浅。
王广宇老师交流了自己对相关师德规范的理解,他认为,优秀的老师有三要,即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并对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生命取向要高表现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生命体验要深表现为:勤修、践行、内醒、登顶;生命能量要强表现为:情绪有度、起居有律、饮食有节、锻炼有时。接着,王老师交流了教科研的想法,初拟了《高职烹饪雕刻“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构建》文章框架,主要从高职烹饪雕刻“一体化项目式”教学对学生的培养内容、教学的改进方向、教学的构建措施展开。章教授针对王老师的论文选题,建议王老师可以围绕“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名师培养机制”的选题方向开展研究。
赵银凤老师谈了她对师德的理解,她说:首先要有工作热情,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教师走进教室如果面带微笑,学生心情肯定也会受到这种良好情绪的影响,而情绪高涨,精力充沛,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第二要有宽容心,严师出高徒,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我们要多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时间与机会。第三要有爱心,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优美流畅的语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第四要及时充电,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当然,在吸取新知识、新观念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反思,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章教授建议赵老师可以围绕“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的主题开展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个人建议。
潘力老师针对相关师德规范文件和法律内容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他认为:师德规范的基本内涵主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健康的体魄与人格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榜样示范四个方面。对于教师个人而言,遵守师德规范应把握热爱教师职业是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的根本要求;刻苦钻研专业技能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的有效途径;关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学生观是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的关键核心四个方面内容。对于《中小学教育惩戒(试行)》文件,他认为:首先,应该清楚认识实施教育惩戒的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应该把握实施教育惩戒的育人为本、合法合规、过罚适当、保障安全的基本原则。第三,对教师而言,应该将教育惩戒视为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惩罚权力。要善于控制个人情绪,把握惩戒尺度。通过惩戒,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纪律和规则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于个人教科研研究,潘老师以2021年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切入点,对当前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和改革建议进行了交流,并表示计划结合这个方向做后续的研究。章教授建议潘老师可以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职教体育与健康课程或教学改革”做相关的研究。
朱羽老师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作为教师我们要爱岗敬业,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不忘初心,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始终以廉洁的道德品质为学生与世人做出表率;要始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内在涵养,提升自己的专业性。《准则》的出台最大的好处是明确了职业规范行为,使得教师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约束,对自己的职业修养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此同时出台的还有违反准则行为的处理方法,这样就从两方面筑起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防线。这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队伍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都是非常有益的。她分享了研究课题《市体育舞蹈协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与管理模式研究》的研究想法。章教授对朱老师课题研究中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成果呈现形式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张晓兰老师提到,德育和心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德育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心育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建立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关系。当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很好的教育和引导学生,焕发其对课堂、对教师、对教育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时,老师在管理学生和惩戒学生上面将会省去很大的心力,所以。我们教育的目的是焕发学生向上的、向善的、积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这个角度。每一个老师要努力打造好自己的课堂,做好教育工作。面对学生时,有时我们会有困惑,尤其是所谓的后进生,看起来他们的行为。有时是让人头疼的或者是反感的。那在心理层面而言,学生的品行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他的背后有很多的原因。在课堂里的孩子。不仅仅是带着他自己所有的印迹,可能是他从小长到现在,所有的成长的经历的一个累积。这里面也包含着他的家族,他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背景、社会的背景。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孤立地看待孩子,而要从更大的时空维度去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谁。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认知和胸怀格局上面需要不断的自我成长和提升。以前我有一个非常棒的数学老师,他是一个特级教师。有一年我去拜访他,向他问了一个问题,我说:老师您的数学教的那么好,您的秘诀是什么?我本来以为他会说:他已经非常透彻地掌握了数学教学的规律。没想到他的答案是这样的,他说:其实教学很简单。就是你要弄清楚,这些知识点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怎么样才能学得会?我没有想到一个特级教师,他认为教学的秘密在于要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谁,换位思考,给予对方能够行得通的、行之有效的支持和帮助。那一刻,我真的深深地触动了。所以,当我们谈到惩戒孩子、教学管理时,我想说的是:这是我们的底线,避免孩子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而在此之上,我们有很大的可为的空间,那个空间就是我们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陪伴孩子,引导其更大的可能性空间的成长。这里面除了德育的正确引导,还需要心育的参与。章教授建议张老师围绕“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学生心理干预的机制研究”为研究方向开展研究。
张媛老师针对师德规范谈了自己的感悟,她认为:首先,教师应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他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更是一种深厚的知识文化的积淀。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的性格、品德、价值观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师德师风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具备过硬素质教育的能力: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身立教,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提升职业修养和个性魅力,为学生树立起楷模形象。其次,教师要刻苦专研,严谨笃学。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特别是在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们一定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光彩、魅力来感召我们的学生。第三,教师要淡泊名利,坚守教育。社会的发展与人性本身的弱点,使人的物欲不断膨胀,而不断膨胀的物欲必然带来心理的不平衡。在此,有人选择了为物欲折服,甚至触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其实生命的意义远不止于功力,生命中许多微小中藏有博大,短暂中孕育永恒。我想说,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我们所做的就无关于名利。为了学生,我们也得坚守住这片净土。章教授建议张老师可以围绕“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美术学科教学模式改革”为方向开展研究。
彭超老师针对《中小学教育惩戒(试行)》谈了自己的体会与感想,他认为,首先教育是出自于“爱”的,对学生的惩戒一定要出于“爱”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让学生知道。如果为了惩戒而惩戒,让学生感受不到你的关心、爱护,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造成师生敌对,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再者对学生的惩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进行。教师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处理时就会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过激行为,不会造成不可控的后果。另外对学生的惩戒要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进行。我们的古人说过“扬善于公堂,规过于密室”。这也应该是我们惩戒学生的准则。教育惩戒实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标杆树立在哪里,使得教师能够真真正正地站起来管理学生。在教师社会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对于那些品质恶劣的学生管不得,教师的人身安危甚至缕缕被学生侵犯,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教师的人身安全。对于那些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知道有一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章教授建议彭老师可以围绕“情境教学在生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为方向开展研究。
受疫情影响,虽不能和导师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但是通过线上交流学习可以切身感受到各位培训学员的学习热情不减,教科研工作的热情不减,努力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素养的热情不减。三个小时的线上交流学习时间转瞬即逝,整个交流学习氛围热烈而又紧凑,相信通过与导师之间、培训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思想碰撞,一定会帮助各位老师在今后的教科研研究工作中能有更深的立意,更高的站位,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和更有品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