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军动态

读书交流 线上研讨 ——A1组线上教研实录

来源:编辑:

625日,领军计划A1组成员进行了一次充实的线上交流活动,交流中,大家汇报了自己的读书、观影感受,汇报了自己的教科研进展情况,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困惑,何教授一一给与了点评与答疑解惑,提出了我们以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发现了我们提问背后的深层次思考,给与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对待同一个对象,我们的小组成员从不同的视角谈了教育的问题:翁涛老师从评价体系和教师的专业素养角度来观影,宁霞老师从课程思政和美育的角度来观影,许丹青老师从教师的爱与尊重的角度来观音。

对大家的交流发言,何教授一一做了点评:

关于课程思政,重要的问题是研究价值观教育问题: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应该说,灌输的教育是有效果的,但还需要在知、情、行的方面同时进行。北师大一位老师提出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思想是“共同的生活”,东南大学一位老师也说“我们要一起过”,这个观点我都赞同。价值观教育需要从情感切入,探讨如何打动孩子。价值观教育还有行的问题,不一定是先知后行,还有从行动中知道为什么。

关于课程中的美育问题,从国家层面来讲,对于音乐美术越来越重视,作为必修课程,正在逐步落实。从今年开始,美育课要纳入正常的教育考核。中职学校美术和音乐的教育正在开始被要求,现在国家的课程设置越来越全面。我带的研究生正在研究中职学生的三个问题,审美问题,学习力问题,成长性思维问题。社会在发展,真善美的追求一个都不能落下。

关于对宗教的理解,宗教究竟对人的价值是什么?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宗教。

关于如何看待孩子、如何看待老师自己,如何评价的问题。不能仅仅用认知的维度,评价一定要多元,这是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评价中,尽量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横向比较。要学会自己对自己评价、个体类差异评价,评价中重要的问题是反馈,通过评价树立信心、目标,我们要让孩子在评价中看到更多的可能。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成长性思维》,可以告诉我们如何把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挫折转变成成长的契机,如何变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

关于如何看待教师的问题,PISA评价2018报告中,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评价:教师的热情、教师的支持行为、教师的阻碍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参与和阅读成绩的。新西兰的哈蒂《可见的学习》总结了国际上一万多份研究成果,发现影响孩子最大的发展因素是:教师,不是择校,而是择一个好老师。

对于研究方法问题,文献综述怎么研究有两个问题要解决:1、全不全的问题,2、怎么写好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这是一个相对来说不断发展的问题,要占有近三年、近五年的文献,用研究关键词之网全文数据库,选核心期刊,选被频繁引用、下载的文献。相近的关键词也应该进行检索。如何写的问题我建议用系统文献综述法,有个软件    专门做综述,大家可以用技术来解决。关于写法问题,可以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用自己的阅读思辨撰写,关于这个问题A的观点,B的观点.......

对于五年制高职的特殊性研究问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从课程计划的连贯性上做研究,涉及到江苏省的教育是否走在前列的问题。

关于论文撰写、前期架构、逻辑关系的建立问题,涉及到表达问题。可以先弄清论文题材,如果是基于证据的研究、实证的问题,如调查报告:提出问题的背景、怎样选择研究对象、研究的过程、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分析、分析的结论、与已有的结论相同、不同,研究还有什么局限。关于架构问题,首先要清楚你想表达什么,没有固定的套路,涉及到问题的架构、操作、具体感想问题,可以读读别人的文章,例如职业教育方面的人大复印资料,看别人的架构是什么?思考文章背后表达的逻辑,通过不断深入文章背后去思考,价值、内涵、表现等等,慢慢你就能找到研究论文的逻辑。同一个问题也有多种表达形式,大家要去研究。注意不同观点的逻辑关系,也要注意表达的问题,看了大家的小结,发现老师们还不擅于分层次。表达中还要习惯把作者、译者、出版日期、页码要标注出来。

关于教学成果申报问题,涉及到思想的凝练和语言的表达问题。如果留意的话,许多学校在申报时都集中了大家的智慧。首先一个方面我们的思想性要和国家的政策相一致,例如江苏一所小学学校提出“跨界学习”“跨界育人”,符合国家跨学科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例如一所外校提出“家国情怀”教育,符合国家的政策背景。

最后,何教授还给我们下一阶段的活动提出了建议:第一,我们的教师发展,发展的空间都非常大,存在的发展的主动性、自主性问题,前期我觉得我们沟通的比较少。第二个我们要读书、读文章(例如职业教育的人大复印资料)、读政策文件,例如劳动教育文件。第三个我们要知道研究领域的大家有哪些,他们在研究什么?第四个我们光读不行,还要有输出,输出也是一种学习。第五,我们是在一起讨论,不是何老师布置任务,我们大家带着问题一起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