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中等职业学校“三业三争”教育实践研究结题书

附件二


江苏省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

结题书



课题批准号:                              

课题名称:中等职业学校三业三争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主持人:         殷树凤                        

所在单位:        南京商业学校                  

鉴定方式:          通讯鉴定                      

鉴定日期:         2014.12.15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制


一、提交鉴定的成果主件、附件目录

一、成果主件:

《中等职业学校三业三争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二、成果附件:

(一)《读行天下》特色教材

(二)《礼行天下》特色教材

(三)课题相关论文集

1.殷树凤.学业争优 就业争先 创业争新——南京市鼓楼中等专业学校“三业三争”教育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20131.

2.殷树凤.中职校开展“三业三争”教育实践初探——以南京市鼓楼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34.

3.殷树凤.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中职生三种习惯的养成[J].江苏教育研究.201312.

4. 殷树凤.三业促转型——南京商业学校的经验[J].江苏教育.20141.

5. 殷树凤.中职校学生“学业争优”的教育探析——以南京商业学校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4.

6.201311月在江苏省转型发展职教论坛上“抓‘三业’,促转型,谋定而后变”的主题发言稿。

7.汤向阳.销售服务培训课程资源的校企双向开发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4月。

8.汤向阳.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师资状况和培训需求的调研报告[J].南京终身教育.20136.

9.汤向阳.企业指导进课堂、创新育人新模式的实践探索[J].劳动保障世界.201311.

10.汤向阳.基于校企双向互动销售服务培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2.

二、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概述

1. 理论价值

本课题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三业三争”教育实践的研究,可以把教育理论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本,创新育人模式,提升育人品位;可以在育人实践中创造新措施、新做法、新经验,提炼新思想、新认识、新智慧,追求新水平、新高度、新突破;可以用教育理论来认识教育实践、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丰富和创新教育理论,使之成为优化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变革的现实生产力。

2. 实践价值

本课题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三业三争”教育实践的研究,可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就业创业,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发展潜力和专业方向,进行丰富多样、个性化、个别化的教育;可以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发展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实现“基于学生、在学生中、为了学生”的宗旨;可以确立“三业三争”教育实践作为提升育人品位的有效模式,打造教育品牌,实现办学目标;可以作为改革创新的探索者,为同类学校提供相应的借鉴,发挥我校作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三、课题组主要成员名单

序号

姓名

职务、职称

工作单位

对课题的主要贡献

1

殷树凤

校长、

中学高级

南京商业学校

全面统筹课题研究

2

丁卫刚

副校长、

高级讲师

南京商业学校

负责子课题研究

3

陶 立

副校长、

中学高级

南京商业学校

负责子课题研究

4

汤向阳

副校长、

中学高级

南京商业学校

负责子课题研究

5

孟南奇

社区学院主任、中学高级

南京商业学校

参与“就业争先”子课题研究

6

姚庆华

办公室主任、

中学一级

南京商业学校

参与“就业争先”子课题研究

7

杨 健

信息工程系主任、中学高级

南京商业学校

参与“创业争新”子课题研究

8

鲍亚伟

财经商贸系主任、中学一级

南京商业学校

参与“学业争优”子课题研究

9

尤德胜

旅游管理系主任、中学高级

南京商业学校

参与“创业争新”子课题研究

10

李 耘

财商系副主任、中学高级

南京商业学校

参与“学业争优”子课题研究
















注:课题组主要成员一般不得超过10人。

四、专家组鉴定意见



















组长(签字)

   

五、鉴定专家组成员名单及签名

姓名

工作单位

职务和职称

签名






























六、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审核意见








公章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