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伤害的处理措施

       中学生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措施

外伤出血

1.指压止血(压迫止血):用手指在伤口上方(近心端)的动脉压迫点上,用力将动脉血管压在骨骼上,中断血液流通达到止血目的。指压止血是较迅速有效的一种临时止血方法,止住出血后,需立即换用其它止血方法。

(1)颞动脉止血:用拇指或食指在耳屏前稍上方正对下颌关节处用力压。用于头顶及颞部的出血。

(2)颌外动脉止血:用拇指或食指在下颌角前约半寸处,将颌外动脉压在下颌骨上。用于腮部及颜面部的出血。

(3)颈总动脉止血:把拇指或其余四指,放在气管外侧(平甲状软肌)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之间的沟内可触到颈总动脉,将伤侧颈总动脉向颈后压迫止血。用于头、颈部大出血。此法非紧急时不能用,禁止同时压迫两侧颈总动脉,防止脑缺血而昏迷死亡。

(4)锁骨下动脉止血:拇指在锁骨上凹摸到动脉搏动处,其余四指放在受伤者颈后,用拇指向凹处下压,将动脉血管压向深处的第一肋骨上止血。用于腋窝、肩部及上肢的出血。

(5)尺、桡动脉止血:将伤者手臂抬高,用双手拇指分别压迫于手腕横纹上方内、外侧搏动点(尺桡动脉)止血。用手手部出血。

(6)肱动脉止血: 将上肢外展外旋,曲肘抬高上肢,用拇指或四指在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处,施以压力将肱动脉压于肱骨上即可止血。用于手、前臂及上臂下部的出血。

(7)股动脉止血: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大腿根处可触摸到一个强大的搏动点(股动脉),用两手的拇指重叠施以重力压迫止血。用于大腿、小腿、脚部的动脉出血。

(8)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止血:用两手食指或拇指分别压迫足背中间近脚腕处(足背动脉)和足跟内侧与内踝之间(胫后动脉)止血。用于足部出血。

(9)指动脉止血:将伤指抬高,可自行用健侧的拇指、食指分别压迫伤指指根的两侧。适用于手指出血的自救。

2.加压包扎止血:先用消毒纱布垫覆盖伤口后,再用棉花团、纱布卷或毛巾、帽子等折成垫子,放在伤口敷料上面,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紧紧包扎,以达到止血目的为度。伤口有碎骨存在时,禁用此法。用于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向血。

3.加垫屈肢止血:

(1)前臂或小腿出血,可在肘窝或膕窝放纱布垫、棉花团、毛巾或衣服等物,屈曲关节,用三角巾或绷带将屈曲的肝体紧紧缠绑起来。

(2)上臂出血,在腋窝加垫,使前臂屈曲于胸前,用三角巾或绷带把上臂紧紧固定在胸前。

(3)大腿出血,在大腿根部加垫,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用三角巾或长带子将腿紧紧固定在躯于上。

4.注意事项:有骨折和怀疑骨折或关节损伤的肢体不能用加垫屈肢止血,以免引起骨折端错位和剧痛。使用时要经常注意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如血液循环完全被阻断,要每隔一小时左右慢慢松开一次,观察3-5分钟,防止肢体环死。

5.止血带止血:用于四肢较大动脉的出血。用其他方法不能止血或伤肢损伤无法再复原时,才可用止血带。因止血带易造成肢体残疾,故使用时要特别小心。止血带有橡皮制的和布制的两种,如果没有止血带时亦可用宽绷带、三角巾或其他布条等代替以备急需。

(1)橡皮止血带止血:先在缠止血带的部位(伤口的上部)用纱布、毛巾或受伤者的衣服垫好,然后以左手拇、食、中指拿止血带头端,另一手拉紧止血带绕肢体缠两圈,并将止血带末端放入左手食指、中指之间拉回固定。

(2)就便材料绞紧止血:在没有止血带的情况下,可用手边现成的材料,如三角巾、绷带、手绢、布条等,折叠成条带状缠绕在伤口的上方(近心端),缠绕部位用衬垫垫好,用力勒紧然后打结。 在结内或结下穿一短棒,旋转此棒使带绞紧,至不流血为止,将棒固定在肢体上。

(3)用止血带止血注意事项:止血带止血法是大血管损伤时救命的重要手段,但用得不当,也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肢体缺血环死、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止血带不能直接缠在皮肤上,必须用三角巾、毛巾、衣服等做成平整的垫子垫上。

(4)上臂避免绑扎在中1/3处,因此处易伤及神经而引起肢体麻痹。上肢应扎在上1/3处,下肢应扎在大腿中部。 为防止远端肢体缺血坏死,在一般情况下,上止血带的时间不超过2-3小时,每隔40分钟至50分钟松解一次,以暂时恢复血液循环,松开止血带之前应用手指压迫止血,将止血带松开1-3分钟之后再另一稍高平面绑扎,松解时,仍有大出血者,不再在运送途中松放止血带,以免加重休克。 如肢体伤重已不能保留,应在伤口上方(近心端)绑止血带,不必放松,直到手术截肢。 上好止血带后,在伤者明显部位加上标记,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尽快送医院处理。

(5)填塞止血:用急救包、棉垫或消毒的纱布填塞在伤口内,再用加压包扎法包扎。用于大腿根、腋窝、肩部、口、鼻等部位的出血。

(6)包扎止血法:包扎止血法是指用绷带、三角巾、止血带等物品,直接敷在伤口或结扎某一部位的处理措施。

流鼻血   

1.在止流之前应先将血块擤出,以免因伤口无法闭合而无法止血。   2.以去充血剂或鼻腔喷液将棉花沾湿,塞入鼻孔可帮助止血,白醋也行。   

3.用手指捏住部分的鼻肉,持续压紧五至七分钟,可帮助止血。  

4.坐直,以免血液流到喉咙。   

5.冰敷可促使血管收缩,减少流血。   

6.血液凝结后,将形成血块结痂,此时最好不要挖鼻孔,以免剥落结痂,造成鼻血复发。   

7.涂抹抗生素或类固醇软膏,可止痒也可防止黏液干硬。   

8.左(右)鼻孔流血,举起右(左)手臂,数分钟后即可止血。   

9.将流血一侧的鼻翼推向鼻梁,并保持5~10分钟,使其中的血液凝固,即可止血。如两侧均出血,则捏住两侧鼻翼。鼻血止住后,鼻孔中多有凝血块,不要急于将它弄出,尽量避免用力打喷嚏和用力揉,防止再出血。   

10.左(右)鼻孔流血时,用中指勾住患者的右(左)手中指根并用力弯曲,一般几十秒钟即可止血;或用布条扎住中指根,左(右)鼻孔流血扎右(左)手中指,鼻血止住后,解开布条。   

11.取大蒜适量,去皮捣成蒜泥,敷在脚心上,用纱布包扎好,可较快止血。   

12.学生坐在椅子上,将双脚浸泡在热水中,可止鼻血。   

平躺,完全平躺在地上,血无法内流也不无法外流,很快可以止血。   

13.如经常流鼻血,需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扭伤

扭伤是学生较为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踝关节、腕关节和膝关节是扭伤的多发部位。发生关节急性扭伤后,应及时迅速地进行处理、治疗,这对伤后的康复、生理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 
1.立即脱下鞋子,举起伤脚。如果足部肿胀无法脱鞋时就用剪刀剪开脱掉。 
2.迅速冷敷。用冷水毛巾或冰袋放在伤部或将伤脚放进盛满冰块的桶内,其效果会更好。千万不要在冷敷前揉擦或按摩,否则会使伤部变大。 

3.固定。冷敷后用弹力绷带扎紧扭伤部位。方法为先在足踝部绕1圈,接着绕至足背和脚底后,绕回足背,再在足踝部多绕一圈扎紧;如果伤部疼痛剧烈,说明有骨折的可能,应及时送医院处理。 
4.将伤部抬高,减轻疼痛并保持安静。经过24小时,肿胀和疼痛过后,没有发现骨折征象,可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利于血肿及时吸收。

骨折

1.一般处理:凡有骨折可疑的学生,均应按骨折处理。首先抢救生命。闭合性骨折有穿破皮肤,损伤血管、神经的危险时,应尽量消除显著的移位,然后用夹板固定。

2.创口包扎:若骨折端已戳出创口,并已污染,但未压迫血管神经时,不应立即复位,以免将污物带进创口深处。若在包扎创口时骨折端已自行滑回创口内,须向负责医师说明,促其注意。

3.妥善固定:骨折急救处理时最重要的一项。急救固定的目的:

(1)避免骨折端在搬运时移动而更多地损伤软组织、血管、神经或内脏

(2)骨折固定后即可止痛,有利于防止休克;

(3)便于运输。

4.迅速运输 治疗骨折的原则: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烫伤

轻度:可用冷水冲
  如果是轻度烫伤,可以将烫伤部位用自来水轻轻冲洗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或在冷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还可以考虑冷敷,时间以受伤部位不再感到疼痛为止。这些做法可以防止烫伤面扩大和损伤加重。烫伤后早期的冷水处理对创面的愈合有很大的好处,能减轻疼痛、水肿、余热造成的深部组织损伤,并使创面的一些毒性减轻。而且,如果早期处理及时、适宜,伤者伤部愈合也比较快,瘢痕也比较轻。还可以涂些防治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促进受伤部位愈合。如果受伤部位有衣物、鞋子、袜子等,最好等到感觉伤处不是很疼时再小心除去衣物,以免加重伤势,导致肿胀等。如果是手脚受伤,需抬高伤处以减轻肿胀。有条件可将水泡用消毒的针扎个小孔,慢慢把其中的血水排出。但为避免感染,最好不要自行挑破水泡或在伤处吹气。小的水泡可自行吸收,大的水泡最好到医院由专业人员处理。

重度:患者少喝水
    如果是重度烫伤,烫伤面积大,程度也比较深,要尽快让伤者躺下,将受伤部位垫高,详细检查伤者有无其他伤害,维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可将衣裤剪开。这时千万不要用水冲洗,用冷水处理可能会加重全身反应,增加感染机会,要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布盖在伤处,保护伤口,并尽快送医院进行治疗
    比较严重的烫伤后,受伤者往往感觉浑身发热、口渴,想喝水。如果烫伤部位在面部、头部、颈部、会阴部等,为防止发生休克可以给伤者喝些淡盐水。但千万不要在短时间内给伤者喝大量的白开水、矿泉水、饮料或糖水。否则可能会因饮水过多引发脑水肿或肺水肿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坠楼

坠楼损伤依据楼层高度、着地部位、地面状况等因素,坠楼可形成颅脑外伤、胸外伤、腹外伤、四肢及脊柱骨折等损伤。这时实行急救护理及其重要。

颅脑损伤是因为头部着地,形成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如果坠楼后即刻昏迷不醒,为原发性脑损伤;如果有中间清醒期,即先是昏迷,后意识转清,又陷入昏迷,为颅内血肿引起。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变化,严密观察瞳孔变化。瞳孔一大一小,意识障碍,偏瘫,说明有脑疝发生。

坠楼时臀部着地往往发生脊柱压缩性骨折。下肢瘫痪,有时合并骨盆骨折,尿道断裂。四肢骨折是坠楼常见损伤。

胸部外伤主要是肋骨骨折。单纯肋骨骨折时吸气时胸痛,不敢咳嗽。多发性肋骨骨折,即所谓梿枷胸,则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口唇青紫。

腹部伤多发生肝、脾破裂和肾挫裂伤。有内脏出血表现:面色苍白、脉搏细弱且快、口渴、腹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肾挫裂伤时出现血尿。

对坠楼现场处置十分重要,否则会延误伤情,而不正确的处置又容易使病情“雪上加霜”。

坠楼往往是多发性损伤,救护时不能顾此失彼。一般有脑疝发生时,要赶快输入甘露醇、高渗葡萄糖,同时赶紧送往医院。胸部肋骨骨折先包扎固定,其方法多种多样。

四肢骨折可就地取材,用木材等固定,木板长度应超过上下两个关节。脊柱损伤特别注意颈椎骨折的处理。搬动时应有一人抱头牵引固定颈部抬上木板担架,用衣服、毛巾、砂袋等固定头颈两侧,以防摆动头部。用担架运送伤员时使伤员脚在先头在后,这样便于抬担架的人观察神志及病情变化。

溺水

一旦发生溺水者,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1.清除口鼻里的堵塞物———使溺水者头朝下,用手指清除其口中杂物,再用手掌迅速连续击打其肩后背部,让其呼吸道畅通,并确保舌头不会向后堵住呼吸通道。

2.打通呼吸道后,要立刻倾出呼吸道积水———抢救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起,将溺水者俯卧于屈起的大腿上,使其头足下垂;然后颤动大腿或压溺水者背部,使呼吸道内积水倾出;或者让溺水者俯卧于抢救者肩部,使其头足下垂,当抢救者来回跑动时就可倾出其呼吸道内积水,注意千万不能让溺水者头朝上抱着。

3.倾水的时间不宜长,有水吐出后马上做人工呼吸———将溺水者仰面躺在地上,使其头部后仰,用一只手捏住其鼻孔,嘴对嘴轻缓吹气,注意溺水者胸部有没有隆起和回落,如果有,说明呼吸道畅通。尽可能快做六次呼吸,然后每分钟十二次,直到其恢复正常呼吸。

4.胸外心脏按摩 如果溺水者心跳、呼吸全部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将溺水者仰卧在地上,按压者左手掌置于患者胸骨下 1/3处。右手掌压在左手背面,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2-3厘米。然后放松,频率为每分钟60-70次。应注意掌握好压力,防止用力过重致肋骨骨折、心包积液肝脏破裂等。若能触到颈动脉搏动,说明心脏按压有效。

向急救中心求救呼吸心跳恢复后,应注意保暖,并按摩四肢,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康复。在进行上述方法抢救的同时,还应尽快与就近急救中心求救。

口对口人工呼吸控水后检查溺水者的心跳和呼吸情况。有心跳无呼吸者,应立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是:溺水者仰卧,急救者用左手托起下颌或颈部,使其头部尽量后仰,以利气管通畅。捏住溺水者的双侧鼻孔,深吸气后,对准患者口用力呼出。然后放松鼻孔,如此反复,频率为每分钟18次左右。如有药品可同时注射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或山梗菜碱等。

食物中毒

1.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1 )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

2 )可使用紧急催吐方法尽快排除毒物,如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 3 )尽快将中毒病人送往就近医院诊治。

2.为查明发病原因和正确抢救病人,防止和控制中毒的扩散,尽快查明中毒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注意保留导致中毒的可疑食品以及病人吐泻物,保护好现场,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协助卫生行政部门的调查处理。

 3.食物中毒的报告及紧急报告

(1)及时逐级报告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应及时向校领导报告,学校及时向区教育局报告。报告内容有:发生中毒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及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以利于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组织抢救、调查中毒发生原因和预防方法。

(2)保护现场,保留样品

发生食物中毒后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要保护好现场和可疑食物,吃剩的食物不要急于倒掉,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要急于清洗,排泄物要保留,以便卫生部门采样检验,为确定食物中毒提供可靠的情况。

(3)如实反映情况

学校负责人与本次中毒有关人员,如食堂工作人员、老师及学生等应如实反映本次中毒情况。将学生所吃的食物,进餐总人数,同时进餐而未发病者所吃的食物,病人中毒的主要特点,可疑食物的来源、质量、存放条件、加工烹调的主法和加热的温度、时间等情况如实向有关部门反映。

4.根据不同的中毒食品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1)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及用具,并进行清洗消毒。

(2)对微生物性食物中毒,要彻底清洁、消毒接触过中毒食物的餐具、容器、用具以及储存食物的冰箱、设备以及加工人员的手也要进行消毒处理。

(3)对化学性食物中毒,要用热碱水彻底清洁接触中毒食品或者可能接触过的容器,餐具和用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