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南京商业学校核心课程标准(25.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建议课时数:68   学分:4

适用专业:涉外旅游、旅游管理

先修课程:《旅游概论》

后续课程:《导游基础知识》、《地方景点导游》

一、前言

1.课程的性质

《旅游文化》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旅游文化》是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的基础。它兼具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是与旅游密切联系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职旅游人才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课程的设置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将中国建设成为旅游强国的行列中去,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整合了《旅游概论》、《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历史文化》三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框架,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要求,从岗位任务层面对服务人员所需掌握的旅游文化、知识、观念、行为进行分析,立足江苏旅游经济发展实际,按照章节进行内容的组织和设计,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旅游工作所需的旅游文化基础知识。

  1.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悉常用的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2)掌握中国的古代建筑及各主要类型的特点和代表性景区景点;

3)掌握中国的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组成要素及构景手段;

4)熟悉中国烹饪主要菜系的特点及代表性菜品;

5)熟悉中国民俗文化以及各主要民族的民俗风情;

6)了解中国陶瓷器、丝织刺绣品和名茶、名酒、中药、文房四宝及其他工艺品的有关知识;

7)熟悉中国山地自然景观、水自然景观、气候及天气景观、动植物景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的地理分布及主要景区景点,了解聚落文化;

8)了解对联和古诗词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准确进行对联断句。

9)熟悉佛教、道教的有关知识,了解伊斯兰教、基督教的相关常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掌握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养成探究学习的能力。

2)识别我国主要的古代建筑,具有必备的旅游历史、地理知识。

3)熟练掌握宗教的基本知识,能辨别宗教供奉对象。

4)能熟练运用诗词名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5)能通过各种研究活动加强动手能力。

3.素质目标:

1)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2)培养学生鉴赏识别旅游文化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探讨旅游文化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进度安排

序号

章节名称

学时

1

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论

4

2

第二章 旅游历史文化

7

3

第三章 旅游宗教文化

10

4

第四章 旅游园林文化

8

5

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  

4

6

第六章 旅游服饰文化

6

7

第七章 旅游饮食文化

8

8

第八章 旅游民俗文化

8

9

第九章 旅游文学

7

10

第十章 旅游艺术

6















(二)课程内容结构与课时安排


序号

章节名称

课程内容及要求

课时

旅游文化概论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概念

1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结构

1

第三节  旅游文化的特征

1

第四节  旅游文化的功能

1

旅游历史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化大势及特征

1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2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2

第四节 中国古代称谓和科举制度文化

 2

旅游宗教文化

第一节 佛教

2

第二节 道教

2

第三节 基督教

2

第四节 伊斯兰教

2

实训项目:考查当地宗教发展历史,完成调查报告

2

旅游园林文化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2

第二节 中国园林的置景要素及文化鉴赏

2

第三节 中国园林欣赏

2

第四节 西方园林

2

旅游建筑文化

第一节 中国古建筑文化

2

第二节 西方建筑文化

2

旅游服饰文化

第一节 中国服饰的概述

2

第二节 中国汉民族的服饰

2

第三节 西方服饰

2

旅游饮食文化

第一节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1

第二节 中国菜系

1

第三节 中国酒文化

1

第四节 中国茶文化

1

实训项目:进行茶艺操作

4

旅游民俗文化

第一节 旅游民俗文化概述

2

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2

第三节 中国各少数民族民俗

2

第四节 客源国()民俗

2

旅游文学

第一节 旅游诗词

2

第二节 游记

1

第三节 对联

2

实训项目:诗词朗诵比赛

2

旅游艺术

第一节 书法艺术

2

第二节 绘画艺术

2

第三节 雕塑艺术

2


(三)具体安排

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论

1)教学内容与要求:

A)简述中国旅游历史文化,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先民对旅游文化发展的积淀和贡献,掌握中国旅游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的基本的脉络。 

    2)学习目标:

A)通过旅游文化的概念、结构、特征、功能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中国旅游历史文化的各个阶段所具有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明史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旅游历史文化

 

1)教学内容与要求:

A)简述中国旅游历史文化,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先民对旅游文化发展的积淀和贡献,掌握中国旅游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的基本的脉络。

B)熟悉与旅游相关的中国历史文化小常识,具备把学到的中国历史文化相关知识运用在导游讲解中的能力。

2)学习目标:

A)掌握中国旅游历史文化各个阶段所具有的特点,理解中国文明史的基本特征。

B)掌握天文、历法知识以及中国古代称谓。 


第三章 旅游宗教文化

1)教学内容与要求:

A)了解宗教的起源及各教创立的历史背景。

B)熟悉佛教的主要供奉对象,了解佛教的主要宗教仪式。

C)熟悉道教的主要供奉对象,了解道教的主要宗教仪式。

D)熟悉基督教教的主要供奉对象,了解道教的主要宗教仪式。

E)熟悉伊斯兰教的主要供奉对象,了解道教的主要宗教仪式。

2)学习目标:

A)掌握佛教的基本教义、经典和标志 。

B)掌握道教的基本教义、经典和标志 。

C)掌握基督教的基本教义、经典和标志 。

D)掌握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经典和标志 。

E)掌握佛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F)掌握道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G)掌握基督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H)掌握伊斯兰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3)实训目标:

A)考查当地宗教发展历史,完成调查报告。



第四章 旅游园林文化

1)教学内容与要求:

A)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B)熟悉和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特点和构景要素。

C)了解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主要区别。 

2)学习目标:

A)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和构景要素。

B)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

1)教学内容与要求:

A)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B)掌握中国古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C)了解西方古建筑的基本情况 。

2)学习目标:

A)掌握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点,了解中国古建筑的代表作。

B)熟悉西方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性建筑。 

 


第六章 旅游服饰文化

1)教学内容与要求:

A)了解和掌握中国服饰的发展的历史。

B)熟悉汉民族的冠、衣裳、履的主要种类及其形制特点。

C)了解各少时民族及西方服饰的特征。 

2)学习目标:

A)、通过学习中国服饰发展的历史,总结中国服饰发展的特点。

B)、分析汉民族主要服饰特点和构成,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构成。

 


第七章 旅游饮食文化

 1)教学内容与要求:

A)了解和认识饮食文化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发展脉络,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与政治、经济及语言文学的联系。

B)掌握中国菜系的形成及类别特点。

C)掌握中国酒文化的形成及类别特点。

D)掌握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及类别特点。

E)了解西方饮食文化。 

2)学习目标:

A)熟悉十大菜系的特点和代表菜。

B)熟悉中国酒和茶的类别和代表。 

C)能区分八大菜系和各类名茶、名酒,掌握中国菜系、酒和茶的文化内涵。 

3)学习目标:

A)学习简单的茶艺表演,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提高对中国博大精深茶道文化的欣赏能力。



第八章 旅游民俗文化

1)教学内容与要求:

A)掌握中国民族的人口、分布及语言文字概况;

B)掌握汉族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熟悉节日的起源及节日有关的活动;

C)掌握我国主要少数民族衣食住行和民间风情等方面的特点;熟悉主要客源国的民俗文化。 

2)学习目标:

A)了解汉族的节日,了解各少数民族的风俗、节日、风情、禁忌。 

B)熟悉少数民族衣、食、住、行方面的禁忌和特点,熟悉节日的禁忌和特点。 



第九章 旅游文学

1)教学内容与要求:

A)了解旅游文学的几种主要形式。

B)了解古代旅游诗词的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名家名篇,掌握旅游诗词的艺术特征。

C)了解古代游记的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名家名篇,掌握游记的艺术特征。

D)了解对联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了解对联的特殊修辞。 

2)学习目标:

A)掌握古代旅游诗词、古代游记、对联的艺术特征,帮助学生提高旅游文学鉴赏能力。 

B)将旅游文学相关知识运用到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服务中,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3)实训目标:

A)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旅游诗词朗诵比赛,加深对旅游诗词的记忆,提高学生文化内涵。


第十章 旅游艺术

1)教学内容与要求:

A)了解书法、绘画等旅游艺术发展与成熟的过程。

B)比较中西方绘画、雕塑等旅游艺术的异同。

C)掌握音乐、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D)掌握对旅游地旅游艺术进行审美鉴赏的方法 

2)学习目标:

A)了解旅游艺术的审美特征,能对旅游艺术进行审美鉴赏。

B)通过学习书法、绘画旅游艺术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书法、绘画的审美能力。

C)将旅游艺术相关知识运用到导游服务中,提高旅游艺术鉴赏服务水平。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课程属于知识性课程,与一般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 内容繁多,知识面广,涉及的领域十分丰富,包括历史、地理、民族、宗教、建筑、园林、饮食、风物、诗词等;(2)内容多,记忆难度大;(3)知识的单调性、琐碎性与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相违背;(4)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历史、地理知识的重新学习兴趣不大;(5)涉及宗教、建筑等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晦涩,学生不易消化。

基于这一实际情况,本课程采用以“快乐体验”为中心的综合教学法,具体如下:

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参观见习和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三个课堂(课堂、网络和实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导游基础知识。

2)课堂教学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出讲授知识;同时,采用猜谜语、讲故事、小比赛等方法调动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3)为便于学生对部分知识的理解,尽可能安排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和旅游景点参观;

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为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采用教学幻灯片、录像带、VCD、实物图片投影、CAI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5)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知识+方法+能力的培养,通过布置课下作业、制作幻灯片讲课、提供研究性学习材料等,逐步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6)运用养成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如提前到达指定地点、使用柔性语言、注重仪容仪表等。

(二)教学评价与考核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当体现出实用性特色。以往的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的讲授,传统的笔试制度束缚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导致了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发展状况相脱离,学生所学的知识满足不了所从事行业的需求,使这门专业必修课脱离了社会实践,造成此门课程的开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因而就必须采取新的考试形式,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1、教学评价

1)在教学中,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包括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等评价方法,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反映学生能力的评价结果。

2)教学评价内容向多元化发展,评价方式中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通过课堂表现、学生作业、考查测验等,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

3)教学评价以能力为核心,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对学生在知识运用中的创新精神应予以鼓励。

4)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期中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中考查占30%,期末考试占50%。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运用。

2、教学考核

1)本课程的考核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内容来确定考核范围和考核要求;

2)本课程的考核应该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突出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实践当中;

3)考试的形式以演讲、解说或者论文为主,主要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动口能力。

(三)教材选用

《旅游文化》.尹华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说园》.陈从周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喻学才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邵骥顺编著,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旅游与中国文化》.沈祖祥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吴祚来,陈宏仁编著,江西美术出版.

《中国山水审美文化》.任仲伦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旅游与生活文化》.杨乃济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注重与旅游文化教学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视听光盘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网站等网络资源,精选网站,注重相关知识点的知识链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

3.加强与本地和邻近地区旅游相关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开拓考察和实践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