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 现代学徒制解读和导入程序
现代学徒制解读和导入程序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点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重点体现在“现代”,是相对于“传统”提出的,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到来,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作坊,传统的学徒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培训效率以及教育的规范性上受到挑战。因此,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开始占主导地位,但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为解决这一问题,便产生了“现代学徒制”。“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从本质上讲,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是一致的,即都有师傅、徒弟以及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指导,都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但其形成的基础以及意义与价值与传统的学徒制有了很大的不同,学徒制的主体,形式以及师生关系均发生了变化。
从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区别来看,二者在学习对象、教授人员、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时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一是身份的转变。传统学徒制中学徒只有一种身份—学徒,而现代学徒制中学徒有两种身份—学徒、学生;传统学徒制只跟随师傅学习,现在学徒制跟随师傅和教师学习。二是培养目标的转变。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以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学习地点的转变,现代学徒制不仅在生产一线学习,还在学校学习。四是学习内容的转变。现代学徒制不仅有实践操作的学习,还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多种课程体系分同时进行。五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徒制是工学交替,学生从单纯的经验学习或者理论学习到实行工学交替式培训和学习,一部分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另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六是学习时间的转变。传统学徒制学习时间根据各工种有所区别,相对不固定,现代学徒制时间是相对固定的。七是考核方式的转变。传统学徒制主要由师傅考核,现代学徒制由行业和教育部门评价等等。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单纯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围绕如何破解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企业用工不稳定的问题,劳动者收入低的问题;劳动者难以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积极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为主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训新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纯粹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
现代学徒制开展的基础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的方式、方法以及合作的具体内容上等都有明确的利益共享机制,有着相对完善的协调管理办法和措施;学生(学徒)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校企合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利益归宿就是通过学校和企业二者之间的紧密合作,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校和企业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部门,也是监督评价部门,二者合作的程度越紧密,人才培养质量就越高;教师和师傅是该模式实施的重要支撑力量, 也是直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并对其技能学习、职业道德等产生影响的重要力量;课程是该模式实施的重要抓手,是联结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间的纽带,指引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总之,现代学徒制能够为学校节省物力成本,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也为学生就业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使教育和经济社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鲜明的特点
(一)学校与企业二者深度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把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也重视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增强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办学的融合度,成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二)校企双方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成为了“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能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设备或者是专家师傅等资源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既解决了学校专业设备条件不足,师资缺乏等矛盾,又解决了学生的专业实习问题,还使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岗位技能。这种模式有利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这样能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三)学生可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了学业上的经济负担
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企业获得一定的报酬。根据企业的性质不同,学生从企业获得的报酬可能是不相同的,但是对他们来说也是一定的生活补助。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还可以缓解经济压力,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有益于学生未来的就业,这也是现代学徒制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四)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现代学徒制采用校企双方合作提供培训课程,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更注重“工作体验”、“做中学”,使学生上岗前得到良好锻炼,提前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上岗”,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人才,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对其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对优秀学生进行挑选,真正达到优化用工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大部分学徒毕业后能被原企业录用,就业前景比较明朗。
(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是一种真实的情境教学,师生和师徒处于同一教学情境下,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学习者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体任务和项目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的意愿和学习的效果达到最强和最优。此外,师傅和徒弟一直处于同一任务情境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师傅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学生作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正是这种即时沟通与反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的疑问即时得到解决,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都有重要意义。
四、对我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校仍处于一种积极探索和勇于尝试的阶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通力合作,针对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特征,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构建校企双轨育人新机制。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校企联合培育协议,建立双轨育人的培养机制。校企共担教育教学职责,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教师完成教授并组织考核;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由企业师傅传、帮、带,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并由企业师傅完成对学生考核,从而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
2、建立三方教学主体。建立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制度,由学校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再由企业与学生签署培养协议,形成学校、企业师傅、在校学生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三方主体基于自愿和利益追求一致原则,使三方在合作过程中都有动力来履行各自在协议中确定的义务,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
3、做好四个落实。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使学生在校期间,具有企业准员工身份,企业应该落实其工龄计算、学徒工资、社保费用、奖学金(创业)基金。现代学徒制的这种学生在校学习即到企业入职模式,对就业困难的学生极具吸引力,做好四个落实能为学生学习提供重要保证。
4、实现五个对接。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之一就是“实岗育人”和“双师传授”,它更注重企业师傅对学生的传、帮、带,以及师傅对徒弟(学生)最终的考核,企业对学生的考核是判定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准。学生毕业时取得政府颁发或行业认同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取得学校学历的前提,从而有效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提升学生上岗从业和岗位竞争能力。
5、确立六个共同育人目标。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现代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材、共同组织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学、共同制订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共同做好“双师”(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训与就业,以认真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使现代学徒制落到实处。